嵐皋,最早為梁州地,商周為庸國轄,春秋文公十六年(公元前750)并于楚,秦屬漢中郡,漢隸益州,西晉改回梁州,唐武德元年(618)歸屬金州,至道光二年(1822)以前,均為安康地。地處陜西南沿,大巴山北坡,系北方地域,南方水系。最高點東坪大梁,海拔2641米,最底點大道河口,331米。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,年平均氣溫15℃,無霜期242天,降雨量約1000毫米。地處大巴山弧形構(gòu)造帶內(nèi)側(cè),自晚震旦紀至白堊紀,經(jīng)楊子回旋、加里東運動,山勢由南向北傾斜,東西地形呈波紋狀,河谷灘地多為第四系堆積,構(gòu)成復雜奇特的地質(zhì)結(jié)構(gòu),形成層巒疊嶂、溝壑縱橫、峽谷深邃、山勢陡峭的地貌特征。
別看嵐皋地方不大,開發(fā)卻不遲,遠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時期,這兒就有人居住,縣城對面的肖家壩,就是新時期仰韶時代文化遺址。在漫長的歷史時期,由于這兒及其荒野,官方遲遲未在此地建立任何機構(gòu)。直到清順治元年(1664),才開始設(shè)置汛地,“汛”同“訊”,即盤問之意,汛地類似現(xiàn)在的關(guān)卡。綠營兵設(shè)汛建房時在土坪內(nèi)挖出了許多漢磚,便取名為“磚坪”。當時磚坪汛隸屬于興安州(今安康市)管轄,如同現(xiàn)在的派出所。乾隆四十七年(1782)興安州升為府,府城又設(shè)安康縣,磚坪汛又歸安康縣管轄。嘉慶初年(1769)升為磚坪營,道光二年(1822)升為磚坪廳。廳是清朝在新開辟的地方建立的行政機構(gòu),比府小而比縣大半格。長官稱“通判”,自然也是比知府小比知縣大半格。因此,那時的磚坪廳居興安府所屬的八縣之首,連安康那樣的大縣的縣太爺,見了磚坪廳的通判也要敬讓三分。
民國二年(1913)撤銷府州廳制,省以下改設(shè)道、縣兩級,磚坪廳就改為磚坪縣。民國六年(1917)磚坪縣原清代舉人、貢生及旅省公民王樾、謝昆、陳延海、陳定鈞、周準、蕭必芬、劉裕書、王子成、謝裕弟、袁炳坤、李遠昌、凌聞達12人聯(lián)名向上呈報,請求更改縣名,并陳述理由:本縣地處巴山老林,而山林中的霧氣為“嵐”,境內(nèi)有一條長一百六十華里的河流,已定名為“嵐河”。水邊的高地為“皋”,二字合起來便是“嵐皋”。民國政府贊賞這種見解,民國六年五月二十六日,國務(wù)總理伍廷芳、內(nèi)務(wù)總長范源濂簽署命令:同意磚坪縣更名為“嵐皋縣”。